设为首页加入收藏
全站搜索
新闻详情
 
当前位置
“江都一号”下水的前前后后
作者:admin    发布于:2024-06-09 02:25    浏览次数:
  

  建国以来,江都造船在江都产业结构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;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江都造船的综合实力也已迈入全省同行业第一方阵,一艘艘万吨巨轮从这里昂首驶向世界。但是,有多少人知道,当年为了建造江都的第一艘机动船,江都造船人付出了怎样的辛劳?让我们拂去尘埃,翻开史册,去了解一下

  1959年国庆前夕的《新华日报》上,刊发了时任江都县委书记郑拓同志为祝贺“江都一号”轮船竣工下水而作的一首小诗:

  诗很浅显直白,但如果我们把它同当时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看的话,便会发现其中一些不同寻常的地方,尤其是末句“难衡量”三字,那是把当时交通职工“乘东风,造大船”的豪情壮志以及在造船过程中历经的千辛万苦,作了高度地概括。

  今年91岁的胡忠怀老人当年曾亲身参与了“江都一号”建造的全过程,整整60年过去了,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:“江都一号”轮船可以说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,上至县委、县政府的领导,下至一般的寻常百姓,都把为早日建成“江都一号”出力流汗当作是自己的责任和荣耀。“江都一号”型长22.4米,型宽5.05米,吨位47.45吨,在今天看来,这只是一条很普通的小船,但是在当时,“在扬州地区也是数一数二的大船呢。”老人的话语里流露着一种掩饰不住的自豪。

  1958年,在全民的火红的年代里,刚刚走上合作化道路的交通职工响应党的号召,积极投身到了大办机械化的热潮中。世世代代撑篙扯帆走江湖的船民们萌生了建造“大”轮船的想法。这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想法一经提出,就得到了县委、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,县政府召开了专门会议,并就组织的建立、人员的配备及物资的调拨作出了具体部署。当时的县政府的一位负责人明确表示:只要是“江都一号”所需要的,县政府将全力支持!

  1958年7月,经江都县政府批准,邵伯铁木社造船工场迁到江都仙女庙土山洞,与当时的船舶保养场合并,成立了地方国营性质的江都船厂——建造“江都一号”的重大使命历史地落在了江都船厂人的肩上。

  要说造木船,江都可谓历史悠久,自汉文帝年间,吴王刘濞就曾设“广陵船宫”以建造木船。但是造机动船,那可是千百年来从没有过的新鲜事儿。现在看来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,在当时却让人们伤透了脑筋,没图纸,没技术,没资金……有的人甚至连机动船是个啥样也没看过,一道道的关,一道道的坎,象一座座山似的一古脑儿摆了刚成立的江都船厂的面前。

  既然叫“机动船”,那关键就在“机”。可 “机”从何来?却成了横亘在人们面前的“天字第一号”难题。放眼扬州乃至苏北地区甚至在整个华东,竟找不到一家能够生产船用柴油机的企业!胡忠怀老人当时担任机务股长,据他回忆,为了解决这个难题,江都县、局各级领导几乎全面出动,找亲戚、找战友、找领导,终于有一天,从江苏省交通厅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:1937年“淞沪会战”中,日本鬼子有一艘汽船被我守军击沉于黄埔江底,直到全国解放后疏浚航道时,才由江苏省交通厅组织人员将其打捞出水,现在就停泊在黄浦江边的一个小船厂的码头上,这艘船上的柴油发动机应该还有利用价值。

  得知这一消息,江都船厂立即组织精兵强将兴冲冲赶赴上海,可一到现场,眼前的情景让人们倒抽一口凉气:这能叫发动机么?上面有用的零部件几乎都被拆走了,这台机器充其量只算是一个空架子而已!但不管怎么说,这可是造船的一个重要的基础。一行人几经周折,终于把这台已经锈蚀斑斑、破损不堪的柴油机当作宝贝疙瘩运回了江都。

  修复这台柴油机,那真是一项繁杂的工程,除了一些简单的机械加工可以在本地进行,精度要求稍微高点的技术活儿只有到上海、无锡等地求援。“每个零件的加工的背后,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。”胡忠怀老人这样说。比如说吧,柴油机上有个重要的小零件油嘴,虽然只有一寸多长,看上去毫不起眼,可没了它,机器只能“趴窝”。且材料特殊,精度要求也特高,上面的喷油孔细如发丝。在当时,到底什么地方可以加工,谁也不知道。这又是一道令人头疼的难题。经过多方打听,得知上海造币厂有个车间可以从事这方面的加工。胡忠怀立马带了两个人赶到上海。造币厂可是个特殊单位,戒备森严,保卫严密,不用说进去洽谈业务,就是在大门口待的时间长了点,也会招来警卫警惕地盘查。好不容易和厂里接上关系,得到的答复却是“我们厂从不对外加工”,那时候,到上海一趟真不容易呵,几个人舍不得住旅馆,就临时住在造币厂附近的一家小浴室里。一日三餐更是挑最便宜的饭菜。即便是如此,几个人还是心急如焚:,不能就这样一天天耗着,时间宝贵呀。几个人一合计,联系上海当地的朋友,看看能不能找出点眉目来。巧的是,没几天,就有好消息传来:就在这个车间里,有两个江都老乡!一个叫吴德宝,担任团支部书记;一个叫左庆林,担任车间的班组长。胡忠怀老人回忆,这两个人可以说为“江都一号”立下了汗马功劳。他们主动放弃休息时间,义务劳动。“为家乡的事业作贡献,是我们的责任。”一个多月的辛勤劳作,终于拿出了合格的产品。

  就在他们在上海为油嘴的事儿日夜奔忙的时候,江都的各项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。广大船民在“江都一号”的建造中,表现出了极高的思想觉悟。有一件事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。“江都一号”螺旋桨的叶片是铜铸的。重达两百多公斤,加上加工过程中的损耗,至少得有三百公斤的材料。可当时物资非常匮乏,上哪去找这么多铜呢?船厂一班人经过研究,决定发动群众,号召广大船民为“江都一号”的早日建成出一把力。出乎意料的是,这个号召得到了广大船民和船厂职工的积极响应,许多船民自发地把家里的铜勺、铜铲甚至还有铜壶送到单位。短短十几天,就完成了材料的收集任务;更让人感动的是,原来准备好了的作价收购的资金,居然没能发出去。一位船民的话可以说代表了群众的心声:铜勺锅铲在我们家里虽然都能派上用场,但捐献出来能发挥更大的作用!把这些钱省下来,用在“江都一号”上,更有意义。

 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,难题一道道被破解,“江都一号”在人们焦灼的期盼中渐渐露出了英姿。在那段时间,每天来到工地的人络绎不绝,有县委、县政府及各部门的领导,也有仙女庙的居民,船厂的工人上下班都要弯到这儿来看一看。

  1959年8月初,经历了无数次困难考验的“江都一号”的建造基本完成,但又一个难题横亘在造船人的面前:船造好了,可开船的人呢?在当时,这可是特稀缺的技术人材!县政府办公会议作出决定:在全县范围内选调机工,全力支持“江都一号”!随后,来自江都粮食系统、农机系统的6名机工陆续来到船厂。经过集中培训,很快达到了相关要求。“江都一号”万事俱备,蓄势待发。

  1959年9月22日,这是江都造船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。随着郑拓书记一声令下,码头上锣鼓喧天,鞭炮齐鸣,整个造船厂一片沸腾。郑书记来到船上,同当班机工何金亮、刘红喜亲切握手。九时许,江都有史以来自己建造的第一艘机动船“江都一号”缓缓驶离码头。胡忠怀老人还记得当时那激动人心的情景:碧波荡漾的河中,披红挂绿的“江都一号”迎风破浪,鸣笛起航;人头攒动的岸上,穿上节日盛装的人们挥动着彩旗,欢呼着追逐着渐行渐远的航船。目睹此情此景,随船航行的郑拓书记也忍不住豪情勃发,意兴遄飞,奋笔挥毫写下了本文开头的那首小诗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脚注信息
Copyright 2017 凯发电玩娱乐官网 All Rights Reserved